10月19日,上海申西认证有限公司森林认证审核专家组完成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森林认证(CFCC)2021年度审核。审核发现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准确地把握中国森林认证(CFCC)”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既保护九嶷山野生动植物,又助力乡村振兴。
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聚居着大量瑶族同胞,区内交通不便,加之语言文化的障碍,少有村民外出打工,绝大部分社区居民生活困难,一直以来靠山吃山,其生存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宁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九嶷山森管局严格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手抓生态保护,以精准扶贫易地搬迁为契机,帮助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原居民进行生态移民搬迁;一手抓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内道路建设、通信覆盖、电力设施等逐步进行完善,让周边社区群众在九嶷山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社区关系健康和谐。
生态公益林补短板。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20300亩生态公益林,核心区中大多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高的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等天然林,缓冲区和实验区中大多为具有较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的杉木、马尾松、竹林和灌木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各地类面积总体呈正向变化,质量状况逐步提高,国家生态公益林对生态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和省财政不断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现已按照15.5元/亩的补偿标准发放给农户,每年可为当地两个村增收186.465万元。
旅游带动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自然保护区牛头江管理站和文武冲管理站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鼓励村民们兴办农家乐,借美景、美酒和美味来增加收入。村民们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大山中采摘新鲜的蘑菇、竹笋、野菜等食材作为农家乐的特色菜,每年节假日大量游客来到九嶷山旅游,带动了当地特色产品如瑶家腊肉、香肠、笋干、野生中草药、谷雨茶、瑶家米酒等的畅销,农产品升级为旅游产品。老乡自家酿造的米酒深受游客们的喜爱。访谈现场笔者遇到有游客购买米酒50斤,每斤3元,收入150元。每年冬至时节还可以烘制瑶家腊肉、腊肠等民族特色产品,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盘日妹是典型的瑶家姑娘,她家的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年收入近10万元。农家乐给大山里的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生态护林造幸福。每天,护林员都会到保护区中进行巡查。护林员邓红星是自然保护区婆婆石原住民,易地搬迁后政府解决了他们的安置问题,现在生活更便利,交通更方便,还被森管局聘请为护林员。邓红星说,当上生态护林员后,他每年的工资有9600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同时他也表示,护林员的工作要尽心尽责干好。
科研考察创就业。护林员们对自然保护区中动物迁徙和植物分布都了然于胸,他们是科研学者进山科考的最佳向导和劳务人员。湖南省林勘院、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在保护区中均设有科学研究基地。九嶷山自然保护区还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圈》成员单位。通过培训,护林员们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依靠熟悉的地理环境,带领研究者通过最便捷的路径取得最需要的科研数据。文武冲管理站站长刘初生表示,在一些需要长期监测的科学研究中,聘请护林员作为临时劳务人员,既可以增加护林员的收入,也可以节省科研学者的科研时间,提高科研效率。
通过实地考察和群众访谈,专家组认为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认证,不仅提高对森林可持续经营、规范管理森林资源的思路和理念,还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委书记赵利民表示: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开展森林认证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探索既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九嶷山的“绿水青山”切实转变为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
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贺正平